在「高效能教養」一書中,作者顯立老師曾說,三歲以下的孩子,決策權都在父母,因為妳要為他全權負責。


但是三歲以上的孩子,如果是他可以承擔的事情,就可以把決定權慢慢交出去給他。例如,生理上的飽餓、冷熱;穿衣的顏色、式樣。如果是健康的孩子,能夠承擔餓一頓、或是罹患小感冒,不妨就讓他自己決定一餐要吃多少、出門要穿什麼?讓他慢慢學習自己選擇、自己負責。


當然,如果是孩子承受不起的結果,例如長時間看螢幕、不睡覺,或是嚴重偏食、影響健康,最後無論是眼睛出毛病、還是生病要看醫生,家長都得負責照顧,那就必須要介入教養。畢竟孩子未成年,你還是要「監護」他的身心健康。


以這樣的分類法來判斷是否要介入?我覺得可以當成一個指標參考。


於是,跟逐漸長大的孩子相處,主導權也要逐漸交還給他。


到了青少年階段,考試、讀書、生活起居,基本上都屬於自己該負的責任,因此也應該交由他自己決定、自己做主,也自己負責。


有家長問:「引導」和「干涉」只有一線之隔,到底要如何拿捏?


我認為:提出需要思考的問題、建議思考的方向,協助釐清事實或真相,但是最終的決定權在你。而且,不論你最後做哪種決定,我都會在旁邊支持和陪伴,做你永遠的軍師和後援,這是「引導」。


像是孩子決定科系、找工作時,我陪她去參加學校的招生說明、聆聽她想要學習的方向;跟她討論相關職業的生涯發展、工作範疇⋯⋯但是最終由她自己做決定。


而「干涉」則是:

我給了你建議,希望你要聽我的,「因為我是為你好」,所以要照著我的想法去做。不聽我的就不高興、抱怨,覺得你怎麼可以這麼「不把父母放在眼裡」、「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等你以後就知道!」。


其實反過來,我覺得跟老人相處也是一樣:要分得清什麼是「控制」、什麼是「關心」。


比如,煮了一桌菜,然後一一打電話:

「我做了豐盛的晚餐,你們晚上回來吃飯!」


這是「控制」。因為對方只是希望藉由做晚餐來顯示其重要行,而不管你是否有空、有約,或是有自己的計劃。


「我看你這幾天很忙,如果需要我幫忙準備飯盒,可以告訴我。」


這個才是「關心」。因為關心,所以注意到你的需求;因為關心,所以願意提供協助;但是沒有強迫的壓力。


阿宏前兩天要求女兒洗衣服。他說:


「前幾個星期都是我幫你洗衣服,這星期我很忙,我可沒空再幫你洗!你也不要那麼懶,星期天去把自己的衣服洗一洗!」


女兒一張臉垮下來,沒說話。


我在旁邊聽完,跟他說:


「其實你只需要講第二句話:《這星期我很忙,你要自己洗衣服。》就可以了。第一,她平常又沒要求你幫她,是你自己願意順便一起洗的;第二她也沒說她不洗,你何必一開口就先指責?讓人聽了不愉快。」


同樣的,當我婆婆又以煮了飯、要全家一起吃飯為由,試圖以「關心」為名,行「控制」之實時,我也會很委婉的回答:


「謝謝妳的好意,但我不確定今天的行程,妳可以把飯菜冰起來,如果我肚子餓了,我會自己取出來熱著吃。」


立定好界線,別讓人控制你;也別試圖去干涉人。這樣,就可以好好的住在一個屋簷下了。


提醒大家,拖把今日結團唷!要下單請看樓下:


PS:昨晚又去看螢火蟲,果然6:40~7:00是最高峰,而且下過雨,整群都飛出來了!超級多呀!只可惜我竟然忘記帶手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yiChen 的頭像
    AnyiChen

    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Any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