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全家去看了台北電影節「飯捲男孩乖乖睡」的首映+導演特別場。電影很好看,最後一幕好多人都在低聲啜泣,我的眼淚也不自覺的緩緩滑下面頰。


這是導演半自傳性質的故事,也是一頁斑斑血淚的真實移民史。


來自韓國的「飯捲男孩」跟著單親媽媽移民加拿大,在白種同學的異樣眼光中成長。青少年的他渴望認同與融入,無形之中卻和傳統、強悍的媽媽產生了一道鴻溝。


最終病重的媽媽終於決定解答他從小對身世的疑惑,帶他回到韓國、認識家鄉,而母子之間的關係,也因此有了改變。


導演敘事的功力高強,電影雖然長達150分鐘,但卻完全不覺得漫長。16釐米略帶顆粒感的畫質、第三人稱敘述的鏡頭位置,讓整個故事有一種復古的風格,寫實中帶著微微的溫柔,是我喜歡的電影類型。


我一直很佩服「移民」。要到一個全新而陌生的地方工作與生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勇氣與膽識。也無怪乎許多新住民的後代,都發展得很好,像是以前的南洋富商、旅美華人;他們傳承了祖輩不畏艱難的精神;正如過本劇中大無畏的女主角。但他們也需要多一些的理解與包容,而非歧視與偏見。


此外,在這部電影中,也能看見母與子之間,微妙的關係。


作為一個母親,我們總是希望兒子能夠強壯、出息,擁有自己的人生,不要被自己拴住、拖累;但望著他逐漸遠去的背影時,又忍不住擔心、不捨、傷懷、思念。


而作為一個兒子,一方面想要掙脫慈母的懷抱成長茁壯,不再受限、盡享自由;一方面卻又對身後被拋下的母親感到愧疚,內心背負著責任重擔。


電影中,女主角對男朋友說了一個「高麗葬」的傳說:在以往食物匱乏的古代,有「背老人上山等死」的習俗。一個兒子騙年邁的母親要背她上山看花,其實是要遺棄老母親。母親中途發覺了,卻一聲不響,沿途偷偷撒下松樹的針葉。最後,天黑下山迷路的兒子,竟是按照老母親撒下的松針,一路覓得回家的路。


做母親的,總是在最後一刻,仍然為兒子著想;但她也知道,兒子終究有一天,要背棄她而遠去。


電影裡巧妙的安排了與這個故事相同的暗示,但是卻另有不同結局(導演在現場也提到了這一點);此外,也巧妙的安排了另外一位母親,永遠無法接受兒子不再回來的結局。


我是一個跟婆婆住了二十餘年的媳婦,冷眼旁觀我老公,對於母子之間的矛盾,十分有體悟。所以,我早已經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母親這個角色,其實就是一個墊腳石。苦苦支撐讓子女爬上去,責任也就完成了,千萬別想要再想被撿起來,當成什麼奇石寶貝被供在那兒。所以好好享受享受養育孩子的過程吧!


至於兒子,就是一個「路人甲」,辛辛苦苦養大了,他就是別人的啦!千萬別再也有什麼懸念,製造別人的困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