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用「諫逐客書」做了一個教案,帶國中生欣賞李斯鏗鏘有力的論說文之後,請大家來仿作一篇「諫⋯⋯書」。
學生的作品五花八門,有「諫作業太多書」、「諫補習太累書」、還有「諫不給手機書」、「諫禁養寵物書」、「諫借體育課書」⋯⋯寫得頭頭是道、句句有理,看得我興味盎然。
不過,其中有一篇作文,卻引起了我的關注,放下習作之後,不禁沈思良久。
這個孩子寫的是「諫沒有隱私書」。
文章大意是希望上了國中的自己,能擁有自己單獨的房間;另外就是希望爸媽撤掉房間裡面的監視器。孩子說,他想要擁有自己的隱私,跟異性手足共用房間讓他覺得尷尬,房間裡的監視器也讓他覺得彷彿24小時都有一隻眼睛在盯著他,讓他倍感壓力。
「有時候我在做自己的事,媽媽的聲音還會突然出現,嚇我一大跳!」
他在作文裡面寫道。
這個孩子的父母平日工作繁忙,小孩小的時候,白天是請保姆或是長輩在家照顧。因此,為了確認孩子的安全、監督孩子的作息,便在家裡到處佈置了監視器,好讓早出晚歸的父母,能夠隨時掌握孩子的狀況。
這類型的家長,現代社會所在多有。家長善用「科技育兒」,就算人不在家,也能視訊看到孩子,甚至隨時跟孩子對話、提醒他做功課、噓寒問暖,這原本不是件壞事。然而,隨著孩子長大,「照顧」和「隱私」這兩件事情,卻開始出現矛盾。
青少年隨著身心發育,需要更多的隱私。他們開始關起了房門;開始有不想讓爸媽知道的秘密;開始遮遮掩掩自己的身體;開始不希望父母窺探自己的訊息、信件⋯⋯。
因此,這時候,孩子的房間裡是否還適合放置監視器?我覺得這的確是需要重新思考,尊重孩子意見的時候了。
曾經,阿宏也在家裡放置了好幾個監視器。剛開始我不知道,直到某一次我們外出旅行過夜,阿宏突發奇想說:
「來來來,我們來看看蘇小貓在家裡做什麼?」
他打開手機畫面,家裡竟然各個角度都看得一清二楚!甚至還可以直接透過監視器發出聲音,叫喚小貓,只見蘇小喵傻愣愣的扒住鏡頭,兩顆大眼充滿疑惑,看起來十分好笑!
然而三C白癡的我可一點兒也不覺得這件事很有趣!因為我從沒想到,家中玄關門口、還有書桌上那些個圓圓、會轉的東西,竟然是——監視器!
「你在家裡放那麼多監視器做什麼?」
那一次我大發雷霆,兩人吵了一架。(也幸好我在家沒做什麼出格的事情⋯⋯⋯😅😅)
阿宏覺得很冤枉,他說他是為了我常一個人待在宜蘭家,所以裝設的。他以為我知道;而我卻覺得他不尊重我,沒有事先告知。
可能是因為我國小六年級開始,就自己一個人在外面居住,所以我很習慣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我很討厭媽媽來台北時,偷翻我的抽屜、偷看我的日記,還有爸爸私自拆開我的信件。
結婚之後,我也從來不查看阿宏的手機、電腦,或是翻他的皮夾、包包。我總覺得,尊重對方的隱私,就是尊重他本人。
所以那一次之後,我把家裡所有的監視器都收了起來。我不喜歡背後有一隻眼睛的感覺。即使是為了我的安全,也不例外。
所以,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可能也要好好想一想,(在正常的情況之下),房間裡的監視器,到底是照顧、關心,還是操控、干涉?進孩子的房間,你是否記得先敲門、再進入?你是否還是像小時候一樣翻他的書包、替他整理抽屜?你是否應該要關掉青少年身上的定位地圖了?
尊重他的隱私,也是培養獨立自主的開始。
#圖文不符之可愛蘇小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