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漸近尾聲,作文線上課程陸陸續續告一段落。這段時間是我最悠閒的時光,於是請女兒訂了票,母女一起去聽演奏會。


音樂廳離她公司很近,我們在音樂廳的春水堂一起吃晚餐,然後一起享受一場精彩的音樂饗宴。


我們家每個人喜好不同。全家人在一起可以遊山、玩水、看電影、逛博物館,但是只有女兒特別喜歡古典樂。她從小學開始參加學校樂團,一直到現在,下班後仍然四處去吹法國號。


我常覺得孩子們教會我很多,年輕人帶給我不同的視野。所以我很喜歡跟孩子、學生聊天,也盡可能以客觀的角度看他們推薦的文章、音樂、影片;如果他們提出邀約,我更是欣然接受。


所以,在女兒的帶領之下,我開始學聽歌劇、音樂劇。從「杜蘭朵公主」、「歌劇魅影」、到「魔笛」,女兒在家裡一邊畫畫一邊放歌劇,跟我介紹故事和歌曲意義。上週末她又放「悲慘世界」音樂會給我看,我們就一邊吃晚餐、一邊討論劇情故事、一邊欣賞歌曲。從一竅不通到看到蕩氣回腸之處熱淚盈眶,是經由女兒的引領,才讓我領略歌劇之美。


兒子則屬於另一種不同風格。


我們母子倆很有話聊,天南地北的從「健身」聊到「跳舞」、從「考試」聊到「魷魚遊戲」、從「兩岸語言差異」聊到「網路流行語」、從心理學聊到法律、再聊到「同性戀不喜歡長髮男」⋯⋯一頓飯可以從八點吃到十一點還意猶未盡。


前兩天我們聊到現在台灣小朋友因為愛看抖音,作文中常常使用網路語言、大陸用語的狀況。有些人非常不以為然,覺得「被同化」很嚴重,引發政治聯想;我則覺得畢竟語言是活的,在網路世界很難避免。強勢文化入侵,並非一朝一夕,從以前一度蔚為流行的港劇、日劇,到現在的韓劇、陸劇,就像土耳其電影在阿拉伯國家大流行,皆非政治所能控制。


更何況中文詞彙許多都有其脈絡可循。像是「閨蜜」原來應是「閨中密友」簡稱「閨密」,後來因為中國電影「閨蜜」演變而來;而「雷射」一詞台灣是音譯;對岸稱「激光」則是意譯。還有些說法的差異則是因為「方言」,例如「媳婦」在中國東北指自己的老婆;在南方指「兒媳」,甚至在粵語裡指「家嫂」。


根據學者專家的研究,兩岸以往用語差距約佔15%,現在已經縮減至7%,這都是拜網路之賜。雖然我自己寫作時,不太使用網路流行語;但是在教學時,我並不排斥學生使用哪一地方來的用詞(畢竟我的學生來自全世界華人地區),不管是:日本來的「確幸」、「萌」;中國來的「立馬」、「視頻」;香港來的「拍拖」、英文的「拜拜」⋯⋯我的標準通常是以「使用廣泛度」、「讀者理解度」以及「是否正式、優美、能表情達意」,來決定需不需要修改。


青青則說,他覺得不同的中文詞彙也給予使用者更多的選擇。例如「雷射」、「激光」;或是「影片」、「視頻」;「點滴」、「輸液」⋯⋯有人喜歡更精準的描述,有人喜歡習慣用語,這是一種交流,也讓語言更增添多樣性。


但他同時也認為,多元的意見也是好事,不同的聲音讓大家有進一步的思考和討論。或許,看網路長大的下一代,他們以後根本也不在意這類異同了。


雖然每一個世代觀察、閱讀、涉獵的內容不一樣,看法也不盡相同,但我們可以討論、互相理解、不會吵架;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我非常喜歡孔夫子的這句話。


我可以不認同你的看法,但不影響我們能夠和睦相處;反過來,即便嗜慾相同、或是表面迎合認同,內心卻沒有友善和諧,那就是小人啦!


#布拉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yiChen 的頭像
    AnyiChen

    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Any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