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今天好激動呀!終於見到我的偶像白先勇先生啦!


兒子這學期修了一門文學院的通識課程「文學x電影二重奏」,最後一堂邀請了白先勇老師擔任講師,題目訂為「文學改編電影——從《玉卿嫂》改編講起」。


兒子知道我非常喜歡白先勇的小說,學期初就特別問我要不要去聽講座?於是我便留出時間,開車南下新竹,興奮的帶著我從國小便珍藏到現在的「寂寞的十七歲」和「台北人」,在現場排了40分鐘的隊,如願跟兒子一起進場聽課。


我第一次看「寂寞的十七歲」時,只有小學四年級。對於書中許多愛慾糾纏似懂非懂,但卻迷上了「玉卿嫂」、「悶雷」、「花橋榮記」、「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的文字魔力,內心深受觸動。這幾篇短篇小說的文字張力及劇情轉折,令我反覆的咀嚼、背誦,深深的鏤刻在我早熟的心版上。


後來我又陸續讀了白先勇「台北人」、「紐約客」系列作品,一篇又一篇的愛上他筆下的眾生相。無論後來又看了林語堂、張愛玲、黃春明、王禎和、楊青矗、李喬、沈從文、老舍、錢鍾書、王文興⋯⋯我心中的最愛還是白先勇。


高中時,我讀了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將評論對照原作,又再次讀了一遍,對小說中的意象、影射、暗喻更有所感,於是在大二時,自告奮勇帶了一個「白先勇短篇小說」的讀書會,希望介紹白老師的作品給更多的學弟妹。


不過這麼多年來,我始終沒有近距離接觸過白先勇老師。我雖然喜愛閱讀,但甚少參加書友會、簽名會,我總覺得,閱讀作品便是最貼近作者心靈的方式。


這次能夠托兒子之福,跟著進教室聽課,竟然還能跟白先勇老師合照、簽名,真的是好幸運呀!


白先勇老師今年高齡87歲了,然而耳聰目明,記憶力驚人。談起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如數家珍,男女主角的中英文名字都記得絲毫不錯!


他說,當年寫作「玉卿嫂」時才21、22歲,因為編纂「現代文學」,缺小說稿,所以他用不同的筆名寫了兩篇短篇小說刊登。後來「玉卿嫂」十分受到電影、電視、舞台劇的青睞,在兩岸三地都曾改編了好幾次。


「玉卿嫂」1986搬上銀幕,張毅是新銳導演,楊惠姍是「社會寫實」片性感女星,但是白先勇卻看中她的演技,指定由她來演出。白先勇強調,一部好的改編電影,主角、故事最具重要性,主角選對了,也就成功一半啦!


楊惠姍後來果然因為這部片成功轉型、獲獎無數,也和導演張毅譜出轟轟烈烈的戀曲。(我還記得高二那年,張毅前妻、也是作家蕭颯,在中國時報連刊兩天的「給前夫的一封信」可也是一段驚天動地的新聞呢!)白老師說,本來,他還想邀請楊惠姍今天也一起親臨現場呢!😊


電影中的音樂也十分重要,當時張弘毅老師使用了如泣如訴的簫聲作為電影配樂,效果很好,王俠軍老師的美術指導也忠實的還原了小說場景,尤其是楊惠姍的一對月白耳環,閃亮亮的令人難忘。


白老師現場放了許多段電影畫面,讓我們了解張毅導演如何細膩的改編劇本,利用女主角三次的對鏡梳狀,詮釋她從期待幽會的喜悅盼望、到發現男主角移情別戀之後的心灰意冷,最後決心同歸於盡、手刃對方再自戕。


雖然電影畫面因為年代久遠模糊不清,效果不是很好,但是白老師言笑晏晏、親和力十足,一邊說明、一邊解釋,而且這部電影當年我看過,因此也就能夠了解。


他後來回答同學提問時說到,自己的前半生歷經戰亂、顛沛流離,所以筆下故事常以悲劇收場。但是他本人並不悲觀。


他說,很多人認為影音時代的來臨,文學作品會沒有人看,但他認為「文學不死」。雖然電影票房不一定等於文學價值,有時電影也難以表現出文字的美感(例如張愛玲作品),但是像是瓊瑤、金庸的電影票房成功,還是有其意義存在。


講座結束,我和兒子一起吃晚餐,我難掩興奮心情,一直嘰嘰呱呱說個不停。兒子看我這麼高興也很開心,一直聊到欲罷不能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yiChen 的頭像
    AnyiChen

    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Any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