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女兒的叛逆期,又有人問,兒子的叛逆期是什麼樣子?
剛好和女兒相反。
如果說我家女兒的叛逆期是「火藥庫」,那我兒子就是「極地冰山」。
我兒子自幼心思縝密、膽小謹慎、伶牙俐齒(好像特質也隨我?😅),小時候嘰嘰呱呱很愛講話,跟我吵架時常常把我氣得抄起衣架、滿屋追打!但是他也特別黏人、嘴甜如蜜,一直到國中還會跟我親親抱抱,羨煞周遭「句點一哥」的媽媽們。
但是從國二開始,他漸漸變得沈默。尤其當他意見跟家人、朋友相左、或是母子之間有衝突時,他常常一句話都不說,以靜默、臭臉表示抗議。
印象中有一次我在帶營隊,早上他要出門,我請他順便去隔壁幫忙拿把雨傘,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是不肯。我百思不解,只是一個舉手之勞的小忙,為什麼不願意?但是怎麼講,他硬是一句話都不答。無論我耐心詢問、溫言軟語,亦或是大吼大叫、發火拍桌,他都只是緊抿雙唇。眼淚從眼角流下,他頻頻舉手拭淚,卻仍然一言不發。
我平常是從來不跟孩子冷戰的,就連女兒離家出走那次,我也沒有這樣做。因為我覺得「冷戰」是一種「情緒勒索」,利用對方的「在乎」迫使投降,對於解決問題並沒有幫助。
但是那一次,我真的想不出其他好方法了,迫不得已只好使出殺手鐧——整整八天沒有跟兒子講一句話。(我忍得好痛苦啊😣!)
最後,他終於投降了!晚上,他爬到我被子裡,哭著跟我道歉,說他錯了。我問他你知道你錯在哪裡嗎?他搖頭。我說:
「你錯在拒絕溝通。」
我告訴他,有一種暴力叫做「冷暴力」。
「你拒人於千里之外,不願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對方,讓別人不知道該怎麼解決問題,以沈默抗議,傷害愛你的人;這有時候比吵架還令人傷心難過。」
我問他,這八天我不理他,感覺如何?他說:「很痛苦。」
我說,我故意這樣做,就是希望他明白,他的「冷暴力」對任何關係都沒有好處,不論是對我、朋友、或是以後他的另一半。
經此一役,這種狀況就再也沒有發生過了。即便是意見不同、或是他心情不好,他至少也會給我簡短的一句:
「我現在不想談。」或是「晚一點我再告訴妳原因。」
對我而言,這已經是大大的進步。
他剛回台北唸高中那段時間,我們也爆發過一次嚴重衝突。
那陣子我們母子很像在捉迷藏,我回台北,他就去宜蘭;我空出來的休假日,總是等不到他一起吃飯。我再三跟他說「跨縣市、出遠門」要事先報備,否則我辛苦趕回來,想要看看他、聊聊天,卻總是一場空——他總是等到臨出門才想到要告訴我。
終於有一次,我忍耐不住,對著要去宜蘭會同學的他說:「你又沒有事先報備。今天不准去。」
長得比我還高一個頭的兒子,低頭看著我的眼睛,面無表情、一字一句、冷冷的說:
「妳、攔、不、住、我。」
我真是氣得張口結舌、快要中風了!
一邊上課、一邊趁下課打電話,他不接;傳簡訊,他也不回。
我想了很久,是的,他長大了,我確實攔不住他了。最後,我寫了一封長信給他。
大意是說,他確實已經長大,我攔不住他;
但是人跟人之間的感情是累積起來的,如果我不是因為重視他、愛他,我不會刻意空出時間,等他一起吃飯。「這不是一件不重要的事。再親密的關係,也禁不起長時間的分離和冷淡。」
隔了許久,他終於回我:
「以後我會留時間給妳。但是抱歉今天我已經約好了,必須得去。」
但是那一次之後,除非特殊狀況,他確實做到每週至少留一餐飯的時間給家人。我們也沒有再為類似的事情爭執。
不過,這件事還有後續:
直到他高三考學測時,我替他改模擬考作文,看到一篇字字血淚的文章才知道:原來他那段時間,正經歷著重回體制的不適應。
他頻繁的回宜蘭、頻繁的回去找舊同學、女友,常常一個人枯坐在人文校園裏,看著風景依舊、人事已非,依靠著過去校園的溫暖回憶,支撐著對抗每日升學考試的痛苦。
我很後悔那段時間沒有搬回台北、陪在他身邊。
原來我對他那段時間心情的掙扎全然不知;也對他努力適應體制沒有幫上什麼忙;
我誤會他只是貪玩一直想去找同學;
我只看到他不想回家、不想理我的那一面。
我這才明白,當我的兒子正在學著自己擔當起痛苦、變成一個真正的「男人」,學會獨自消化自己的難題、尋找未來的目標與方向時,我一點也不了解他內心深處的想法與波折。
如果再回到當下,我不會只責怪他夜不歸營;而是去了解他為什麼需要頻繁回宜蘭;
我不會只要求他解釋他的行為;而是多觀察他沈默背後的聲音;
我會給他更多的支持與信任,等待他向我敞開心扉;
我會花多一點時間陪在他身邊,讓他知道家裡總有總有人等他歸來。
於是我明白,在「男人」學習獨立的「青春期」,他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鼓勵、信任與支持。
這樣,他才能成長為一個為自己負責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