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大學分科考。不過我們家已經「解脫」了,青青甄試上了他的第一志願「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士班,要準備去當大學新鮮人了!


青青這次學測十科全考,擇優社會科考了53級分。他的數學、社會考得不錯,都是14級分,偏偏他不願意挑選任何未來要「必修數學」的科系;而他最想念的政大法政、社會、教育最後一篩都是英文,他的英文成績卻差一級沒到頂標。


因此我們在討論選填志願時,真是傷透腦筋。以他的分數,頂大只能選文學院或是他不想唸的科系;選系就會落到中南部偏遠學校或是私立大學,他又有點不甘心。


後來我建議他試試清華社會人文科學學士班,學校自由度比較高,可以跨系選修,也鼓勵選擇第二專長。青青很喜歡生物、地理,(曾拿了兩次全校段考第一名)對於還沒有立定目標的他,我覺得蠻適合的,而且新竹離台北也不遠。青青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議。


一甄他錄取了清華人社、輔大新聞和東吳政治。接下來是準備二階的書審和面試,分別佔總成績35%、40%。一開始,我看到他的書審內容簡直是大崩潰:「你把上課筆記交去給教授看幹嘛?」


幸好他高中三年經常把學校的課業、有趣的內容跟我分享,於是我在他居隔的那一週,每晚戴著口罩跟他討論,建議他改寫書審內容。小孩跟我們大人的看法大不相同,他堅持「當天文社社長」、「辦理八校觀星活動」、「連續四學期擔任班代」跟「社會人文」沒什麼關聯;而我卻覺得談「兩性平等」的「甲等小論文」沒什麼靚點。


最終他拖到截止時間、火燒眉毛才將最後一篇上傳,氣得我滿肚子火,幾天不想跟他講話。最後他很得意:「老師說,比起我的內容,其他同學的《學習歷程》很像幼稚園作品。」


然而我心知肚明,青青的高中並非前三志願優秀學校,要讀頂大,競爭的對象絕不是現在同學的程度,只是不忍潑他冷水。於是提醒他,面試前要多讀點書,「革命尚未成功,不要荒廢武功」。


因為疫情,輔仁新聞取消面試;先去了東吳。東吳要抽三個題目回答,每個題目可以抽兩次。


他第一題抽到:「政府若是規定要三劑疫苗才能進出部分社交場所,你有什麼看法?」他自認答得還不錯,說出法律想要保護人民卻與自由相違背的矛盾之難處。


第二題他抽到「請解釋什麼是民粹。」他放棄,再抽一題是「請解釋什麼是轉型正義。」他舉了納粹當例子。


接下來是清大的面試。面試教授問他,如果將來有小孩,會不會讓孩子讀實驗學校?他說,要看孩子的特質。我聽了他的答案,心裡涼了半截,暗想:「哎,傻孩子,你怎麼不回答,我就是希望改革政治、教育,將來讓所有的學生都不用再上千里迢迢的去讀實驗學校呀!」


教授又問他第二專長要念什麼?他答:「生物。」教授挑眉問他:「為什麼?」這老實的孩子,竟直白的說,因為那是他的興趣!


面試出來,他覺得自己沒有表現好,我也不忍再批評他,只是心中暗自擔憂。他申請個大學,搞得我每天晚上噩夢連連,真是比我自己考試還緊張。


最後放榜,果然不出我所料,青青輔大新聞、東吳政治都是第二名高分正取;清大則只是備取。幸好最後安全上壘,他十分開心,終於上了自己心目中的第一志願。


聽到消息,我鬆了一口氣,也不禁感慨:學校甄試這一塊其實就是一個殘忍的達爾文鬥爭。優秀的孩子選學校,反之就是學校選你。


至於優秀的定義?除了努力,主要也包含了天賦和家庭。以前唸建北、台大,只要遺傳到一副好腦袋、用功讀書即可;現在的書審、甄試,沒有人可以討論落點或是協助準備學習歷程,真的很吃虧。雖然學校老師也會幫忙,畢竟一班學生那麼多,時間有限;而書審重點在於統整自己的三年學習所得,實在需要有很好的文字與表達能力。


學測一甄出來之後,他錄取了三個學校,之後我們母子倆在ikea一起吃了午餐,逛了一下午,講了很多話。因為即將要準備自傳等二甄的內容,因此我問他高中三年,印象最深刻、影響或是改變他最深的是什麼?


我想,他在高中很活躍:當了「天文社」社長、辦了好幾場跨校觀星活動,連續擔任了四個學期的班長;得過即席演講比賽亞軍、現在又是畢籌會幹部。甚至,學校拍學校簡介,他也是三位代言同學之一…….這三年應該可以說出很多感言吧?


沒想到,他卻斬釘截鐵的告訴我:「我一直都是我,沒有什麼事情會影響或改變了我。」


從宜蘭回到台北;從一個沒有學科、考試、分數的體制外學校,回到每天坐在教室八堂課的體制內高中;從九九乘法表都背不全、國字有一大半不會寫,只準備八個月去考會考,到最後學測考出全校第二高分;我兒子確實走過很不一樣的學生生涯。


記得他剛回體制內高中時,為了「為什麼要穿制服」這件事跟老師抗爭不成,還做了專題報導;為了想辦爬山觀星活動,學校老師卻不支持而垂頭喪氣;好幾次向我抱怨「為什麼這年頭還有父母要看月考成績,才能答應孩子參加社團活動?」


當時,陸續聽到同屆回到體制內就讀的同學,一個個鎩而歸、回家自學,我也很擔心他不適應。常常對他說,「如果在學校真的很不快樂,我們也可以申請自學。」然而他都沈默不語。我知道他很努力在適應,我也一直鼓勵他多參與課外社團、尋覓志同道合的同學:「再給自己一點時間;真的不行,我們再想辦法。」我說。


考大學學測前,他把模擬考作文拍給我改。其中有一篇「與XX和解」,他寫的內容是「與體制和解」。一字一血淚,我看了真是心如刀割。他寫道,剛開始不適應體制內學校時,他常常不惜來回花四個小時的時間,回到頭城,人單影隻的坐在「物是人非」的校園裡,想要找回往昔的溫暖。然而,日暮之下看著自己長長的身影,孤單之感只是更甚。


「你是怎麼撐過來的?」我昨天問他。兒子聳聳肩。「就好像現在叫妳回去朝九晚五的上班,妳也會很痛苦吧?但是一年之後,應該也就習慣了。」


「那麼三年過後,你覺得當初這個痛苦值得嗎?」我追問。


他點頭。「我真的學到了很多。不論是課業、還有其他。我沒有改變,我還是我,但是因為我去做了很多我想做的事,不是只有唸書,所以有很多不同的收穫,成長了。」


還記得朋友兒子上建中時,我回來問過他:「你如果留在體制內,你現在應該也可以上前三志願。你會不會覺得遺憾?畢竟名校有光環,資源也比較多。」


他回答:「媽媽,如果我在建中,厲害的人太多,我就是個很平凡的學生;但是我現在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很容易《被看到》。我覺得這樣也沒什麼不好,至少我多了很多機會。」


那天我們談了很多。


兒子對人文社會、政治教育有興趣,我不想左右他;因此對他的選校、選系,我只提醒他去查一下入學之後讀些什麼、旨在培養什麼人才,其他一概不予多言。我告訴他,行行出狀元,不用為了考慮職業選科系;只要選你自己現在最有興趣或是最想唸的科系即可。


我們也談到其他人文同學的狀況,聊到他的女友、聊到未來、出國留學、工作的可能…..我鼓勵他追求他想要的,不要被我們、被愛情或是世俗的一些想法所羈絆。


因為我一直覺得,人不應當選擇一條路只是——你現在就看得見50歲時自己的樣子。


否則何必活著?


圖說:聽到青青考取清華大學,外公很高興,和大家一起聚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