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假期這幾天,兒子都一個人在台北,沒有回宜蘭過節。上高中之後,他的假日大多跟同學朋友共度,有時候忙著補習、有時候忙著去玩;有時候去各處聽演講;也有時候忙著辦活動。


上大學的女兒也開始打工。假日一大清早就去上班,下了班和同學聚會、看電影,常常也是人影兒不見。家,是他們在沒事忙的時候,才想到的歸屬;我跟阿宏要和兒女一起吃個飯,都要事先詢問、預約才行。


不過,除了打掃、搬家時我要求他們必須留在家裡貢獻一己之力以外,平日我極少限制兒女的行蹤。我知道,在這個階段,他們開始接觸社會、融入人群、開展自我,他們不僅要學習照顧自己,也要拓展人際關係。他們的視野,將從家庭、學校、社會擴及到全世界。所以,在這個階段,孩子一天到晚不見人影兒是正常的。如果孩子一直待在家裡、窩在父母身邊,那才真是需要憂心的呢!


不過,不常見面並不代表我們互不關心。每週聚餐吃飯或吃宵夜時,我都會詢問孩子們的近況,專心聆聽他們興高采烈眉、飛色舞的講著學校發生的事情、種種見識、遭遇,以及朋友的故事。


很多家有青少年的家長都說,這個時期的孩子都是「省話一哥」、「句點一姊」。事實上家長除了盡量多傾聽、少說教之外,最重要的也是要讓孩子知道,「聊天」是互相了解的方式。「冷漠」不但是一種殺手,也是一種最傷人的「暴力」。


有一次,我和兒子為了一點小事有一點爭執。你來我往幾句之後,他突然指責我「不關心」他正在熱衷參與的活動。我愣了一下,不明白他所指為何?他說,他寄了他們的活動資訊給我,但我並沒有認真閱讀。


我想了一下,告訴兒子:

「我記得我曾經問過你這個活動的內容,比如說,活動在哪裡舉辦?你回答,台北。我問你活動有哪些人?你回答:都是同學。我又問你,活動主題是什麼?你回答,XX學習。兒子,如果在聊天的過程中,我連續問了你三個問題,你的回答都不超過五個字,那麼我就會判定你不想聊這個話題。基於尊重你、不追問、不盤查,讓你覺得不悅,我就不會再主動過問。但,這不是我不關心你,而是你《不想》讓我關心。」


我告訴他,「關心」是雙向的。在成熟的大人之間,「釋出善意」必須要有所回應,否則就暗示著一種「拒絕」。如果我無視於你的拒絕,那就是逾越了「尊重」。所以隨著你逐漸長大,除了我非管不可的重大事項,其他事情我最多都只會《問三次》。


「如果你是因為累,沒關係,之後隨時有空有精神願意和我聊,我一定會耐心傾聽;如果你需要我的建議和幫助,媽媽隨時都在。但如果你總是簡答、冷漠以對,那麼雖然我會很傷心,但我仍然會尊重你不想談。但這個《不關心》的原因是你造成的,我拒絕承擔這樣的指責。」我說。


話說完了,兒子沈默了半晌。


「我上次去看《雜學校》回來都有詳細的跟妳說。」他突然說。

「是啊!那我是不是很認真的聽,也跟你討論?」

他點頭。

「所以我怎麼會不關心你?」

他笑了。


從此以後我家的省話一哥,有時候會在習慣性的「簡答」之後,趕緊補充兩句,大概是想起媽媽的「忠告」之故。


同樣的一段話在今年寒假,我也曾提醒一對兄妹的哥哥。哥哥對於幼稚的妹妹感到十分不耐煩,於是採取不理不睬的方式,無論妹妹撒嬌靠近、低聲下氣、甚或故意捉弄,都冷漠以對。最後導致妹妹崩潰大哭。


後來,我找機會問哥哥,你真的對妹妹一點愛也沒有了嗎?哥哥想了很久,搖頭否認。我提醒他,「冷暴力」是一種非常有殺傷力的攻擊武器,這比你直言批評、大聲吵架、惡言惡語還要令人痛苦。想想看,如果你的父母,完全將你視為無物,對你不理不睬,連對待路人都不如,是不是比罵你、打你還令你痛苦?要知道,世界上很多的情殺案件就是因此而來的。


那麼,面對我們最愛的人,我們怎能用這樣的方法去對待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