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第一次段考完,她出校門時抱怨的說,社會科只考了60幾。
我說,考完試了,國慶日放假,去哪裡走走吧?
女兒竟回答我:
「我還有很多東西要念耶!」
我大惑不解:「不是才剛考完嗎?」
「對啊!但是我考得不好啊!我想再念一次!」
天啊!怎麼就有這麼「好學不倦」的小孩啊?
眼看她真的很在意,我問她:
「這些分數給妳很大壓力嗎?」
女兒笑了:
「還好啦!那些功課好的比較慘,因為他們考90幾都是『應該』的!」
我在臉書貼了這一篇生活小文後,有位讀者留言,跟我討論「成績」的看法。
我覺得這是個好問題,整理後貼出來與大家分享:
問:
普遍家長、學校習慣用成績代表學生的價值。
家長讓小孩去學校讀書,孩子也要適度反映學習成效,
不然何必那麼辛苦去學校上課?去學校讀書不能只會吃便當吧!
父母賺錢辛苦,小孩是不是也應該向供給讀書的父母負責?
否則我怎麼知道你去學校都學些甚麼?
如果不用成績,我還能透過甚麼方式了解小孩學習的狀況,請教您!
如果沒有壓力,書是不是可以隨便讀?那這樣子何必那麼辛苦,吃便當在家吃不是都一樣,您認為?
安儀回答:
成績當然是學習的成果「之一」。
不過我不認為台灣目前的考試方式,是適合評量孩子學習的唯一方法。
我的女兒很用功,讀書很努力,但是並不一定能反應在某些學科上。
在目前單一考試評量制度下,老師給的成績並不考慮她的能力、學習態度、與學習動機,
所以我不覺得這樣的「考試」成績應該拿來當做一切。
我的孩子人緣很好,閱讀習慣也很好。
開學第一個月,她就贏得大部分同學的喜愛。但這個項目並沒有成績可以列入。
我的孩子是全班唯一參加學校管樂團的孩子,她的音樂、美術都很棒。
她認真的做教室佈置、老師所給予的童軍作業......,但這些都沒有「成績」。
有一次,當她把自己歸類在「功課不好」時,
我對她說,你還有很多擅長的地方啊!
她很沮喪:「媽媽,我擅長的東西都不考!」
這是我們的教育問題。
評價孩子本來就不應該只用那六科「考試」去評量。
我認為,合理且全面的評量方式,
應該要包含上課的投入度、孩子的學習態度、作業報告成績.....等等。
台灣目前許多國小已經採取這樣的評量方式,但國中尚未跟進。
因此,這種段考「成績」,對於努力但不擅長學科的孩子,我覺得本來就沒有太大意義。
孩子去學校,當然不只是吃便當。
事實上,她學習的面向很多,
就像她考壞了會想要再努力的補救,但是這一點,誰來給她「評分」呢?
所以,我從未說過「成績不重要」,
要看孩子的能力與努力去評量。
如果她已經盡力,我不認為我需要苛責她。
相反地,我的女兒很在意學業成績。
這樣,不是已經夠了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