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個讀者的問題,我覺得還蠻適合大家一起討論的。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會碰到孩子跟我們要買一些求奢侈品,或是不必要的東西。

這時候,如何處理?也延續「高效能父母」教養的方式。

高二的女兒吵著要蘋果的i phone。

我認為花費太大,高中生還不需要(我們當父母的也沒使用),

但是她說很多同學都有、如果沒有靠這個i phone解悶,

不知要如何度過未來一年的升學壓力。

我覺得這件事是藉口。

是她自己控制時間和學習效率及解壓的能力不好。

我二年前讓她定期去游泳。

可是現在她寧可退掉這個游泳健身會,也要省下這個費用、

要我買手機給她。

另外一件事是、拖了幾年的矯正上下顎咬合的治療、

最近由於有朋友介紹了值得信賴的醫生,

所以我們打算在女兒20歲之前幫她矯正牙齒。

雖然花費要數十萬,

但我認為當父母的在能力範圍內有責任照顧好孩子的身體。

正確的咬合是比較合乎人體工學的。

除了美觀之外、還關係到消化系統、臉部肌肉的發達、

甚至還會影響到注意力的集中。

可是女兒不懂父母愛護她的用心良苦,

認為我們既然有錢可以矯正牙齒,

為什麼不用這筆錢給她買她想要的觸動式手機?

我徵詢所有周圍可以商量的人的意見,

都認為沒必要買這手機給還在讀高中的孩子。

但我女兒似乎迫不及待想去打工存錢來買手機。

這是代溝嗎?

如果換成是您、該如何來說服這孩子?

還有、您的孩子高中畢業後、如果他們想打工就讓他們去做嗎?

即使他們的動機不是為了學費或生活費、也不是喜歡工作本身的性質、

只是想要擁有自己想要的奢侈品罷了。

我也告訴了女兒我們家庭的收入有多少、要量入為出。

也教她算算每個月分期付費看來似乎不多、但是三年累積下來的金額其實不小,

不要被業務員的天花亂墜給哄了。但是她似乎很執著于「同學都有、我卻沒有」

 

以下是我的想法:

 

我小六的女兒也曾經跟我要求過一支手機,因為很多同學都有。

不過,在我們討論過手機的功用、真正需要的時間有多少、

可以用什麼方式替代,並且每個月要繳交多少電話費之後,

她便打了退堂鼓,因為她目前的零用錢並不夠支付這麼多費用。

而且她發現,她其實並不是那麼需要手機。

 

至於兒子,也曾經想存下所有的壓歲錢,買一台I-PAD,

但在比較平板電腦與其他想要的玩具(像是樂高)價錢後,他最後放棄了。

而且,我也很明白的告訴他,即便他自己有一台i-PAD,

我也不可能准許他沒有節制的玩電動玩具。

 

一般來說,

五歲以前的小孩,所有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需要父母決定、代為解決,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有些問題,

可以劃分為「父母的問題」,或是「小孩的問題」。

行為結果如果會影響到父母或旁人的問題,稱為「父母的問題」,

需要父母出面協助、干涉、解決、下指導棋,

如果行為本身並不影響別人,只影響他自己,那父母則僅可以同理他的情緒,

其他的結果讓他自行承受。

 

因為這個問題中,孩子已經高二(16歲)了,所以,

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分成兩個部分來看:

第一:矯正牙齒、定期運動,對身體健康有益,

且攸關於一生外觀與健康。

而這些部分如果出問題,最後麻煩會落在父母的頭上,

所以顯然在管教中(「高效能父母」一書)

屬於「父母的問題」,因此,你需要涉入、做決定、必要時要主導執行。

第二:想擁有一支昂貴的i phone,是他自己個人的需求。

有與沒有,並不影響父母。

(除非他沉迷其中、講電話吵到旁人、上課使用、或是帳單付不出來.....等)

 

因此,我認為這個部分可以歸類於「孩子的問題」。

只要,家長不打算買,也不打算幫他支付電話費用,

那麼,這個部分,你僅需要「同理他」(很想要)的感受,

就不需要替他處理、解決。

也就是說,你可以跟她討論,

為什麼需要這支手機?

是不是所有同學有的東西,我們都需要要擁有?

有了這支手機,可能會多了哪些花費?

這支手機,可能會影響到哪些生活?


如果孩子在經過討論之後,她仍然堅持想要一支智慧型手機,

那麼,她自己的問題,就讓她自己想辦法解決吧!

不論是存零用錢、打工、或是用其他的辦法,

如果她在跟你約定好不影響課業、不影響生活,

而且是合法、合理的狀況下,

你就讓她自己去想辦法解決手機這件事。

(甚或可以趁機要求她訂定一些目標,達到後給予部分資助。)

如果她真的達到了,存夠了買手機、付月費的錢,

也依照約法三章在不影響課業、日常生活的狀況下,

比方,使用的時間、費用.....等,那你就交由她自己處理吧。

但是,如果未來電話費付不出來、超支、或是使用時間太長......

那就要用之前約定好的方式處理(沒收、賣掉.....或是禁止使用多久.....等等。)

孩子日漸長大,

我們開始要練習把孩子的問題,區分為「父母的問題」,或是「孩子的問題」。

不要把孩子的問題,放在我們的肩上; 也不要把該屬於父母的問題,交由孩子去決定。

我想這是比較好、也比較不容易產生衝突、並解決問題的方式。

這也是「高效能父母」裡教導的方式喔!

 

另外,對於「打工」,我個人並不反對。

教導孩子「付出才能賺取」,這是好事。

不論工作的目的是為何?賺錢、買東西、學經驗、交朋友......

它都是一個能「正面學習」的事情。

 

我自己從大學聯考完就開始工作,寒暑假及平日都一直持續,

我的父母雖不鼓勵,也不反對,

但我自己覺得,這一輩子的很多經驗,都跟打工有關。

 

我的第一分速食店工作,是親友介紹的。

在裡面,因為是「介紹」來的,大家都知道我是台大新生,所以身分特殊。

幾天後,耳語流傳,說我嬌生慣養、恃才傲物,讓我非常不平。

我找了藉口辭職,換了另一家速食店。

我發誓,我一定要吃苦耐勞。

我不相信自己做不了專科職校生能做的事。

 

這次經驗讓我學乖。

履歷上,我沒有填寫學校。

於是,我真正的融入了工作、交到了朋友。

我做遍了後場、櫃檯,最高記錄連續站櫃11小時,店長對我稱讚有加。

一直到一年後,我知道我不需要再在這裡證明自己,

才換了第二個打工地方。

 

從高中畢業起,

我做過托兒所的保姆、速食店工讀生、翻譯日文漫畫、

羅曼史小說、小學家教、作文老師......

數不清的打工經驗,讓我獲益良多。

 

我曾多次在日文漫畫社跟翻譯日文的老先生吵架,被老闆責備;

也曾經因為托兒所老闆娘太喜歡我,而差點離不開。

我曾想當走秀的模特兒,但是上課後發現自己肢體語言太差,

後來更因為當作文老師,找到可以吃一輩子的飯碗。

 

學習,是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事。

學習不僅僅在課堂上,也不僅僅在學校裡。

金錢的使用、觀念、習慣,更是必須要從「賺取與花費」中得到。

從大學時代的一開始,賺多少、花多少、月頭就把整個月領來的薪水花光光,

到後來懂得月頭就存款買基金,量入為出........這都是我在挫敗中學習的過程。

這些,都是很珍貴的學習。

 

我也希望,將來我的孩子能有這樣的機會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