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好友的孩子就讀高職,今年繁星考上了很棒的公立科技大學,還得到了校外比賽的大獎,拿到高額獎金!全家喜氣洋洋,我也沾染了愉悅的氣息。
其實,這個孩子國中、小都是自學生,剛進入體制內的私立高職時,不太適應。
他不習慣體制內沒有彈性的上下課時間,覺得上課內容沒意義、無聊;也不適應相形之下較為冷漠的老師,更瞧不上每天只知道滑手機、讀書愛念不念的同學,覺得在體制內浪費時間。高一開學不到半學期,就想要休學。
好友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他不想強迫孩子抉擇,但又覺得一直自學下去好像哪裡不太對勁,於是跑來問我的意見。
因為我家兩個孩子,都是從體制外實驗學校「回歸」體制內升學的「過來人」,這些問題他們都經歷過,也能夠「感同身受」。我覺得他們的自身經歷最實在,於是提議兩家人一起吃頓飯,讓孩子們彼此交流。
還記得那天,女兒、兒子都到場了。席間,他們各自提供了自己的經驗。
女兒覺得,回歸體制最重要的是學習「人際關係」。她說,剛開始她也是看老師、同學都很不順眼,覺得校規很可笑、老師很討厭、管東管西,把他們當小孩,校外教學竟然還要高中生手牽手過馬路,幼稚到極點。同學則是「很廢」:上課睡覺、化妝、發呆,浪費生命。
「不過,人都要經過相處。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很廢的人可能曾有另一種生命歷程,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女兒說,因為經歷過體制外學校的自由和探索,她在體制內也學會尊重不一樣的同學,最後也交到好幾位要好的同學。
「體制內同學比實驗學校多很多,所以可以擴大交友圈,只要你打開心房,一定可以交到好朋友。」女兒說。
還有,女兒也認為,體制內的老師雖然相對體制外老師的包容度較低、不好溝通,但學校科目多、學習內容比較豐富、多元,尤其是高職的專業科目,可以扎下很好的根基,對上大學很有幫助。
兒子則建議他,如果覺得體制內課業單調無趣,可以自己多尋找有興趣的社團、校外課程,像是他那時候參加學校天文社、當社長辦活動,跟其他學校交流,就很有收穫。他還時常去聽大學講師在校外辦的演講,把之前在實驗學校學習到的自主精神,繼續發揮在體制內學校。
考回公立高中時,兒子一度也對下課只知道玩手機的同學很失望,覺得孤單;但是時間久了之後,還是交到了幾位志同道合、聊得來的朋友。兒子說,回到體制內是脫離「舒適圈」,除了要習慣上下課的框架,他也把考試當成一種測試、磨練,將課本學科對照課外資料學習,努力保持熱情。
聽完兒子女兒的建議,朋友的孩子打消了休學的念頭,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再試一下。後來,我並不知道女兒與他持續有聯繫,只聽說他成了學校學霸,一路名列前茅,今年以繁星考上心目中的最佳志願。我們全家知道消息,都很為他高興😊。
兒子曾經跟我形容過,體制內外的轉換,就像是上班族與自由業,要適應的地方不少;脫離舒適圈的挑戰與挫折,所在多有。
作為一個媽媽,我看到他的掙扎與努力,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他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我無法替代,只能給他鼓掌、加油。但是有時候臨門一腳的堅持,也需要建議和支持。
從朋友孩子的經驗看來,有時候長輩的話不見得有力,同儕的話倒是效果不錯喔!😊
圖為兒子國中從宜蘭人文實驗學校畢業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