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己很喜歡跟教育有關的話題,所以最近有些跟親子有關的議題,都會敲我的通告。前天,我去參加了MOMO台李明依的新節目「親子共和國」的錄影。

那天談的主題是「便秘」。不過我覺得兩位親職教育與兒童心理醫生,對於如廁訓練都說的很有道理。尤其是陳達德醫生在錄影中,說了兩句話,讓我覺得很有收穫。第一,他說:「便秘不是以『天』來判斷的!」第二,他說,在不到有意願學習如廁的年紀,過早的如廁訓練帶來的焦慮,反而會影響之後的如廁訓練。

陳醫師說,便秘與否,跟幾天沒有大便沒關係,而是應該是以排便的通暢、困難度,以及是否排乾淨為判斷原則。一個三天大一次便的小孩,如果每一次大便都很容易排出,大便軟硬適中,也沒有解不乾淨的大便留在腸道內,讓孩子覺得不舒服,那麼他即使一星期大便一次,也不能算便秘。因為,陳醫師說,每個人的腸道蠕動快慢不同,吃東西的量不同,母奶寶寶可能一天大十幾次,長大後可能十幾天大一次,都不能算排便異常。便秘與否,不能夠以「天數」判斷。

這個觀念,我覺得大部分的醫生跟書都沒有提到過,因此昨天特別跟斐斐講,因為她女兒就是屬於三天大一次的那種類型,之前她為此傷透腦筋。

第二點,陳醫師說,如果孩子感覺到媽媽(或爸爸)對他的如廁問題很緊張,那麼孩子也很容易染上如廁焦慮。他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媽媽在看到孩子出現「大便臉」帶寶寶去大便,結果寶寶一放上馬桶大便就縮回去了!幾次以後,很容易增加孩子的如廁焦慮,反而導致其後自行學習如廁時的排拒度。而臨床上,他碰過許多如廁障礙的孩子,很多都是之前訓練焦慮所引起的。。

女醫生也說,教導孩子自行如廁的年齡約在兩~三歲,當然因為個別成熟差異有些微的不同。女孩會早一點,男孩有時候會晚一點。這個階段,她也不建議拉著小孩去廁所上,只是建議以圖片的方式,或是成人示範的方式,教導他可以去固定的地方,比如說小馬桶等如廁。

我在錄影空檔有請教他們最近討論區上熱門的「EC」_排泄溝通的說法,有媽媽提倡未滿月的寶寶就會表示想要大小便,因此媽媽可以細心觀察,節省尿布用量,讓寶寶書是乾爽。陳醫師笑道:「美國各種各樣門派學說一大堆,一陣子流行一次。不管怎麼訓練,如廁成熟年齡差不多就是在兩~三歲,早訓練只是增加媽媽的焦慮跟困難度,而媽媽的焦慮很容易影響小孩,反而沒什麼好處。」

至於,我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很多媽媽覺得嬰兒包尿布睡在屎尿堆裡很可憐,那是大人的投射,因為大人已經被社會制約了,就好像我穿著泳褲想在海裡尿尿,可是經常會尿不出來一樣。沒有被制約的孩子睡在屎尿堆裡搞不好快樂四神仙呢!很多寶寶小便在地上還會自己踩著玩、大便還會撿來吃咧!動物生態中,吃喝拉撒睡都是很自然的事,無須學習,我們看到猴子媽媽抱猴子吃奶,總沒看過猴子媽媽給猴子寶寶把尿吧?

當媽媽要餵奶已經很辛苦了,還要盯著寶寶何時顯露「想尿尿想大便」的表情,我是覺得是無異給自己找碴。要環保可以用布尿布,只要勤換尿布,就很對得起自己了!我的兩個孩子如廁都很順利,我也沒教過,自然時間到就會了。何必把自己搞得緊張兮兮呢?

PS:播出時間:8/30(四)晚間momo台親子共和國,星期六會再播一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yiChen 的頭像
    AnyiChen

    陳安儀的筆下人生

    Any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