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呼呼的「對不起」,不等於「道歉」

前幾天有兩個學生,在上寫作課時,互開玩笑,其中一個學生玩鬧過頭,另一個臉皮較薄,翻臉大怒之後咬牙切齒低聲迸出了一句三字經。於是本來笑聲連連的課堂一下僵住,大家皆噤聲不語。

老師課後將口出惡言的孩子單獨留下談話。孩子很沮喪,說他當時實在太生氣,但三字經出口之後也很後悔。於是老師讓他回去想想,下堂課再告訴老師該怎麼做比較好。

隔天,我便接到對方家長訊息,指責老師為何沒有當場讓罵三字經的學生向他的孩子道歉、認錯?

我去電向家長解釋,當場的氣氛劍拔駑張,如果硬要孩子道歉,一句氣呼呼的「對不起」並沒有意義。更何況衝突事件中,雙方都有過失,我覺得老師讓孩子回去沈澱、思考一下,下堂課再處理,並無不妥。

帶領寒暑令營多年,遇到孩子之間的衝突不勝枚舉。我想對家長說的是,一句氣呼呼的「對不起」,並不等於道歉。因此我自己也絕少在事件衝突的當下,硬要誰向誰道歉,因為在自己本身並沒有意識到錯誤時,強制要求道歉,只會讓當事人更加覺得委屈,原本一絲絲的愧疚也頃刻間化為烏有!

所以此時,先拉開雙方,沒有責備,試著給予同理,是最重要的事。等到怒氣平息之後,再請他們思考適才衝突的問題所在。孩子覺得妳理解他,自然比較願意思考自己的行為。

所以我常常掛在嘴邊的說法是:「回想一下,剛剛的狀況,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法?」

等孩子說完,我會再添加一句:「那麼,既然是這樣,你願不願意去對對方表現一些善意或是補償?」

在沒有硬要道歉的要求下,我遇過有男生過去拍拍對方的肩膀,然後兩人就言歸於好;也有一次是動粗者答應絕對不再動手,並且去替對方背包包;還有一次是整組同學(包括被打的孩子)主動去拉躲起來的動粗者,邀他重新加入團隊,表示願意原諒他。然後那個情緒失控而動粗的孩子,從此再也沒有動粗。

道歉有很多方式,不僅僅只是一句「對不起」。

原諒也不一定需要一句「對不起」,有時歉意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只要誠心,便足以讓對方感受到。

重要的是,孩子是否能在衝突中學到教訓,讓犯錯者自省、受傷害者釋懷,然後擁有更健康圓融的人際關係。這不是比硬要一個言不由衷或是隨意、但不在乎的「對不起」來得更重要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