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近頻傳的分屍案,特別詳細看了一些報導。心理學家說「反社會人格」每25人就有一人,他們可能就在你我身邊、功成名就;也可能是不定時炸彈、犯下重案。他們不是精神病、也無法治療,不一定是遺傳,也可能是環境造成。因此,還是要從家庭、學校、社會一起預防。
當我們發現某個孩子有反社會的言語、行為時,要即時導正,給予正確的價值觀、適當的情緒紓解,並增強其同理心。根據克勒利學者透過對好幾百個病人的觀察,歸納出16個行為特徵,如今被視為是診斷心理、社會病態或其他反社會疾患的主要指標:
.膚淺的魅力和良好的智商
.沒有妄想或其他不理性的思考表徵
.不會有緊張或神經質的行為
.不可靠
.不誠實、不誠懇
.不會感到懊悔或羞恥
.即便誘因不足也會有反社會行為
.缺乏判斷力,無法從經驗中得到教訓
.病態的自我中心,沒有愛人的能力
.缺乏某種重要的情緒反應
.在某些事情上缺乏洞察力
.在一般的人際關係上沒有反應
.飲酒後(甚至沒有飲酒)做出怪異或令人討厭的行為
.揚言要自殺卻很少付諸行動
.性生活紊亂、沒有特定對象
.難以貫徹任何人生規劃
此外,我個人覺得冷血的持刀肢解,可能與暴力動漫與手遊或是不良刊物、戲劇有關。常常收看物化女性的色情影片或是動漫、以至於對兩性關係有錯誤的認知,還有動輒出現暴力格鬥、血淋淋、斷肢殘臂的刺激遊戲,卻缺乏正義同情的背後道德意識,可能在潛意識中合理了「憤怒」=「嗜血」。
以前的武俠電影打打殺殺,但是有「俠義」的精神及元素在,而且唾棄對無辜百姓的暴虐宰殺;然而現在很多的遊戲並沒有何核心劇情,只是為了刺激感官而動不動出現虐待、血流成河的影象。
而且,網路與電玩沒有辦法執行分級制度(即便有「是否年滿十八歲」的詢問也只是形同虛文)因此我認為家長的把關更形重要。
生活的富裕固然需要追求,但是孩子的成長更需要我們密切的陪伴。沒有人想要養出反社會人格最後殺人分屍的成人,那麼便切莫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養成了反社會傾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