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後我陷於「極度懶惰」的狀態,每天狂看小說、吃零食、睡覺。
今早出門的阿宏打電話來責問我:「你的部落格很久沒更新了耶!」
我沒好氣的心想:「對啊!你很久沒挨罵,皮很癢了是吧?」
不過,近來倒是發生幾件小事,令我忍不住思索起來。
學期結束前,兒子有一、兩次提到,放學在校門口等我去接他時,有個小朋友常常喜歡捉弄他。不是故意解開他書包的扣子,就是無緣無故罵人:
「你這個臭小鬼!踢你喔!」
第一次,因為我家人高馬大的姊姊正好在場,便替弟弟回了一句:「踢你自己啦!」
第二次,姊姊不在,青青說他又來一次,但他沒理對方。
事有湊巧,有一天下午女兒要校外教學,中午我去學校接青青時,便叫他幫姊姊把忘了帶的車票送上樓去。
我坐在車上等他,目視他回身進校門時,有個壯壯的小男生亦步亦趨的跟在他後頭,捉弄他。
我見青青頭也不回的往學校裡跑,小男生追了幾步之後,便回頭留在原地,可能是在等媽媽接。於是,我想了想,便下車走過去,彎下身:
「嗨,小朋友,你上次是不是有罵他、捉弄他?」
小男生望向我,本來一臉不解的神色,等我指指青青去的方向:「就是剛剛那個男生!」之後,立刻愀然變色,將頭撇向一旁,不再看我,也不回話。
賓果!我知道我猜對了,青青說的就是「他」。
接著問了幾句話他都不理我之後,我只好將手搭在孩子的肩上,微微使力強迫他看著我的眼睛說:
「來,你看著我。沒關係,阿姨並不是要責怪你。但是,不管你是好玩、還是什麼原因,下次請不要再這樣做了。因為他不喜歡。好嗎?」
說完,我摸摸他的小平頭,對他笑了一笑,便進學校找孩子去了。
我牽著青青出校門時,我看小朋友和媽媽一起站在門口。於是,我問青青:
「你要不要自己去告訴他,你不喜歡他捉弄你?」
青青不肯,搖頭跑開了。沒想到,就在這時,小朋友的媽媽卻氣呼呼的過來了:
「妳知道嗎?他比你兒子小耶!」
我笑著點點頭,表示我知道。
(我心裡os:欺侮人、罵人這件事,跟年齡大小是無關的。)
接著,這位媽媽轉頭改對小朋友說:
「你打他是不是你們在玩?」
(「天啊!這是什麼陷阱題?」)
果然,本來不肯看我眼睛的孩子立刻轉頭,眼神一亮:
「對!是他先打我的!」
事以至此,我覺得很可惜,本來可以藉機矯正孩子一個小小的粗暴行為,但現在顯然已經無效。
於是,我只好微笑的對這位護子心切的媽媽說:
「我剛才坐在車上,過程我都看到了。不過,沒關係,那並不重要。我想他不會再這樣做了。」
接著,我立刻揮揮手,驅車離開。
這幾天,孩子踢足球,又遇到同樣的狀況。
「媽媽,今天我們比賽,教練喊停的時候,我剛好把球踢出去。結果有個小朋友就罵我:已經結束了、還踢,你白痴啊!」
我皺了一下眉。
畢竟,相熟的孩子互相罵笨蛋、白痴,可以理解為開玩笑,較無所謂。
但是,對一個完全陌生的對象,卻開口就罵人,就該歸類為「極不禮貌」的行為了。
我先解釋了這兩種行為的不同之處,然後我詢問孩子是否曾這樣對待別人?
兩個孩子都搖頭。
青青說:「我說『你才是!』但是我沒有說那兩個字。」
女兒接著便問:「媽,那如果罵回去算不算不禮貌?」
「那你不是跟她一樣了嗎?但是,或許我們可以想想看還有沒有別的方式,技巧一點的回覆?」
因為女兒最近著迷於看「名人」小故事,有許多機智對話還蠻有趣--罵人不帶髒字,因此我讓她想一想,我們可以怎麼回答。
然後,我問了一下,是哪一個小孩?青青約略描述了一下對方的相貌。
我發現對方媽媽我認識。
不過,經歷上次的經驗後,此次,我決定暫不吭聲,我並沒有打算立刻告訴對方。
因為,我發現,單純面對面糾正小孩的行為,如果交情不夠,台灣的家長很容易將「養不教」的責任攬在自己肩上,覺得面子受損,而忽略「每個小孩其實都會犯錯」。
因此,比較常見的狀況反而是,朋友之間互相傳誦不在場第三者的孩子不適切行為,而非現場直接將孩子狀況糾正。
比方說,有人覺得我的孩子不禮貌,中國人的習慣不會直接對孩子說:
「xx妹妹,你沒有跟我打招呼喔!」或是「你沒有跟阿姨說『謝謝』喔!」
反而是會安慰媽媽:「沒關係!沒關係!孩子還小啦!」
然後,轉過身便對第三者說:「陳安儀那個老大,很沒禮貌!」
這樣一來,孩子的習慣沒有被當場糾正不說,後話傳到了對方耳朵裡,自然又引起不快。
而家長一旦覺得孩子被批評,則第一個反應往往就是覺得「丟臉」,然後習慣性的替孩子找藉口,合理化他的行為。
「啊!那天她心情不好、想睡覺啦!」「啊,那是她的習慣啦!她比較害羞,說不出道謝的話啦。」
於是,一這一連串的效應,就造成了一個個的「小皇帝」--孩子將不當行為合理化,且永遠沒有機會改正。
事實上,這些反應,都是不必要的。孩子在外面有不恰當的言行,有人「當面」婉轉指正,其實是一件好事。
(當然,按照楊老師的eq教育,指正孩子的行為當時,最好只要『描述具體狀況』,不要加上『猜測』、『指責』或『教訓語氣』,比較不容易引起糾紛。)
隔天,女兒踢足球時,又發生了類似的事件。這回,另一個媽媽剛好在場目睹經過,於是立刻要求罵人的孩子,當場道歉。
雖然,罵人的孩子當場很尷尬,但我相信,他下一次要口出惡言之前,一定會謹記這次的教訓。
我家女兒大概因為是女生,膽子也比較小,因此打從入學以來,聯絡簿幾乎沒有被老師寫過紅字。
老二就不一樣了。大錯沒有,小錯不斷,不是忘了帶功課,就是漏寫作業、訂正。偶爾也有因脾氣倔強、態度不好,而惹毛老師。
每一次,只要老師反應有狀況,我一定問清狀況後給予適當懲罰,並且把處罰結果寫在聯絡簿上回報老師,並加上感謝之詞。
有一次,兒子在同學吃點心的時候開玩笑嚇唬對方,害對方把一顆溫泉蛋掉在地上,哭得很傷心。於是,老師要求我們賠償同學一顆溫泉蛋。雖然同學事後表示不計較,但我仍然堅持親自帶青青去賣場,要求他自掏腰包,用自己的零用錢賠償同學的點心,並註明在聯絡簿上--預計星期幾歸還、並道歉。
那一次,青青心痛如絞的花了兩百多元,但是他印象非常深刻。畢竟,惡作劇要看狀況,不要開自己付不起的玩笑,要為後果負責,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學習經驗。
還有一次,青青「教唆」朋友打同學,雖然老師解釋青青並非故意,是開玩笑開得過火,但我仍然立刻做了禁足、取消聚會的嚴厲處分,並要求他親自向同學道歉。
事後,我仔細的回了信,告訴老師我的處理過程。這一次,兩個孩子都學到,不管是多要好的朋友,「不該做的事情」就不該情義相挺,否則就會有嚴厲的下場。
上學期,女兒的同學媽媽打電話給我。因為她知道我為孩子的功課不佳煩惱,思考再三,她說她有一件事想跟我說。
「我兒子說,有幾次上數學課時,看到你女兒在桌子下面偷看課外書。」
她委婉的說來,我卻如五雷轟頂!原來如此!女兒的同學媽媽說的時候很小心,很怕我不高興。但事實上,我卻銘感於心,因為如果不是她告訴我,我根本不會知道,孩子學業的問題出在哪裡!我怎能不好好謝謝她呢?
前一陣子,我幫野人推薦「小皇帝」的續作,作者便提到,自提倡「愛的教育」、「理性溝通」以來,家長常會犯的一些錯誤,就是給年幼孩子超過他年齡的權限的權力,或是無法拒絕小孩踰矩的要求。
但,目前我覺得最嚴重的,莫過於「合理化」孩子的「不合理」行為,幫孩子找藉口。
這就好像每個孩子都要學習摔跤,跌倒後爬起來,才知道哪裡會痛、下次要小心。但是,如果你手中如果隨時準備好一床厚棉被,孩子跌倒之前,就先幫他鋪好被子墊在地上,希望減輕他的傷害,那麼,孩子始終會覺得,他從不曾跌倒,他只是在被子上休息了一下。那麼,終有一天,他會不再在意路上的坑洞,認為他不可能跌倒。終有一天,他會認為,害他疼痛的,是因為你沒有幫他鋪好墊被。這一切,都是別人的錯、你的錯!他永遠都是對的。
所以,別再幫孩子準備墊被了!習慣了有墊被擋在身下的孩子,有一天,肯定會失足摔落的更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