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老師近來留言問到怎麼樣修正學生寫作太白話的問題,

我的答覆如下:

建議學生寫作時,避免過度口語和白話,使用正式或優雅的修詞:

超美----非常美麗

超快----極為迅速

超好----相當不錯

立馬----立刻、立即

打爆-----痛揍一頓

被罵-----挨罵

很炫----時髦、傲人

酷斃----非常厲害、流行、了不起

說老師「機車」就是:「嚴格、難搞」,

說同學「不上道」就是:「不合群」、「不肯同流合污」……

上課時,我會解釋「流行語」適用於手機、聊天,

但正式寫作或給陌生人寫信時,萬一改卷子或收信對方的是位長輩,

不但看不懂,也會讓對方認為你的用語不太禮貌。

所以寫作時養成使用「通用修詞」-----大家都看得懂的習慣比較好。

此外,我也鼓勵他們盡量用2個字、3個字、4個字的形容詞。

不過,寫作的「口語化」並非都不好,也要看是什麼狀況。

如果是寫小說中的對話,或是故意製造俏皮活潑的效果則無妨。

語言是活的,會隨時代、流行、環境、外來語、甚至政治而改變。

除非影響表達,我倒是不覺得有「對錯」,一定要糾正,要看寫作的目的而定。

如果想要文字精準優美,那麼盡量選擇貼切而優雅的修詞;

如果為的是描繪寫實,對話口語化能有一定效果。

老舍「駱駝祥子」全都是北方土話; 楊青矗「工廠人」作品有大量台語粗話,但都是文學作品表現手法。

「國語」或稱「普通話」是民國初年以北京話為藍本制定的官方語言,

用意是方便政治統治與省份間溝通。但各地的普通話還是會受到當地方言的影響,口音、用語皆略有不同。

如果拿開政治,僅看語言變化,所謂「對岸用語」,只是因為對岸使用者參雜的北方方言較多;

而台灣則因為遷徙來台的下一代(像我)已經不會說父母的方言、當地人原本台語的俚語、用語影響,

相隔50年不來往後的造成的「國語」差異越來越大。

即便以台語來說,宜蘭和高雄的發音也不一樣,這就是「地區性」特色。

不過,隨著戲劇作品、流行音樂交流日廣,我覺得用語改變是必然的。

像以前粵語流行時,「拍拖」、「好靚」這樣的詞就很常見;

現在則是「立馬」、「火」、「牛」這樣的詞越來越多。

這就好像日本明治維新全盤西化後,日文裡有非常多的外來語是一樣狀況。

這恐怕不是誰反對使用、或是力挽狂瀾能改變的,只能說是強勢文化的結果。

當歐美強勢,英文的「掰掰」、「ok」便席捲全球;

當日本入侵,「莎喲那拉」、日式餐飲便影響全台。

中國強盛,華文媒體便成王道。

做為作文老師,我認為「語言文字」代表的是你個人的思想修為,同時也反映你的內在脈絡。

你的閱讀、你的思考、你的寫作會是同一體系;也許也因為你的政治立場、文化認同有所不同。這很難有定論。

 

所以我自己很小心,盡量在教學中不去碰觸政治敏感帶、不帶立場;

也注意不去輕視或反對某些語言習慣。

華文來自中原民族的語系傳統,但數千年來已產生各種融合,在台灣也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在此敏感時刻,上課提到時,我都會以「介紹、瞭解」的方式去處理,避免歸類或歧視。

我想這樣應該是比較客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yi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